万物简史:影响世界的100大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九)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您位于: 首页 → 发明学堂信息  → (浏览)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万物简史:影响世界的100大中国古代发明与发现(九) 发布于:2013/05/05
    纺车

  
中国人于约在战国时期发明了纺车;而西方到公元1280年才用纺车,比中国晚了一千一百多年。
“我曾经使用过一辆纺车,离开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书籍一起留在蓝家坪了。后来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战友,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这是著名散文家吴伯箫于1962年发表的散文名作《记一辆纺车》的开头一段。作为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主要纺织工具,纺车陪着无数战士走过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岁月,成为中国革命的见证物。
很难想象,在工业革命已发生了二三百年后的中国,有数千年历史的纺车直到改革开放前昔依然活跃在许多农村。它就像发生在昨天的一件往事,还存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尽管它早已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再难见踪迹。
作为古代采用纤维材料如毛、棉、麻、丝等生产线或纱的主要设备,纺车出现在什么时代,目前还无法确定。关于纺车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扬雄(前53年—公元18年)的《方言》一文中,扬雄称其为“繀车”和“道轨”。最早的单锭纺车的图像出现在汉代的石画中。据考古发现,这样的石画不少于8块。1956年出土的一幅汉代石画,曾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们织布、纺纱和调丝的情景。这说明纺车已是那时相当普及的纺织工具,而纺车的出现应远早于汉代。
据有关专家推测,最早的纺车——手摇单锭纺车出现在战国时期,称为軠车、纬车和繀车,由木架、锭子、绳轮和手柄4部分组成。不久就出现了手摇多锭纺车以及脚踏纺车。
脚踏纺车相对于手摇纺车,只多了一个脚踏装置,它发明的最早时间还没有确定,现在能见到的是公元四世纪我国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约345年—406年)一幅画上的脚踏三锭纺车。后来在公元1313年,元代著名的农学家王帧在他所著的《农书》上也出现了三锭脚踏棉纺车和三锭、五锭脚踏麻纺车,证明了脚踏纺车从东晋以后一直都在使用。
到了北宋时期,大纺车出现了,结构由加捻卷绕、传动和原动3部分组成,原动机构是一个和手摇纺车绳轮相似的大圆轮,装有曲柄的轮轴需专人用双手才能摇动。在中国,人们利用水做动力的历史由来已久,南宋以后,人们又把水动力安装在了纺车上。以水为动力的水转大纺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纺织机械,主要用于加工麻纱和蚕丝。水转大纺车上锭子数多达几十枚,加捻和卷绕同时进行,它具备了近代纺纱机械的雏形。
纺车在元代传入欧洲,在1280年左右出版的德国斯佩耶尔的一个行会章程中,第一次有了对纺车的记载。
随着现代机械的发展,古老的纺车早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作为记载历史的纺车永远会被人们记住。
黄  道  婆
在纺车的改进及推广,尤其是棉纺技术应用过程中,一位女性应当获得尊重,她就是黄道婆(约1245年-?)。
宋末元初,童养媳出身的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年轻曾流落到海南岛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当时,生活在海南的黎族人民很早就积累了一套棉花的纺织加工技术。在与黎族姐妹的交往中,黄道婆学会了棉纺技术。
公元1295年左右回到故乡松江乌泥泾(今上海乌泥镇)后,黄道婆和当地的织妇一起,将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并且总结了一套纺纱技术。此外,她还革新了轧棉和弹棉工具,大大提高了纺纱产量。在织布过程中,她又总结提高了织布中的“错纱、配色、综线、挚花”等织造技术。这些成果使松江地区一跃成为当时中国的棉纺织中心之一,其精美的“乌泥泾被”成为全国知名品牌。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