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人眼里,农民李永平是个“神”一样的人,仅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的他,在十年间,先后设计出17项发明,其中两项取得了国家专利。他说,发明是他的梦,再苦再难也要圆梦。10年时间边打工边搞发明
昨天上午,49岁的李永平从咸阳武功县赶到西安,为他的两项发明专利寻“婆家”。
按理说,能拥有国家专利的人,一定身价昂贵,日进斗金。可一个残酷的现实却困扰了他很多年——没钱。对于搞发明创造的人而言,没钱则意味着买不到专业设备,不能规模化生产。
李永平的发明之路始于1993年。可能是因为小时候爱钻研,爱动手的缘故,他在一家钟表修理铺打工,仔细观察和研究机械电子产品的构造原理。
此后10年,成了他发明创造的“高产期”,他自费购买了有关科技书籍,白天打工晚上看书,还专门购买了车床,自行设计、制作模具,先后发明了保健电热毯、节能灶头、燃气自动开关、多功能蜂窝煤炉等节能专利产品。2007年,他开始对电瓶车蓄电池接线夹的原理和改进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进行了细致地思考,并按照自己的想法反复试验后,他用5年时间发明了“蓄电池防酸快速接线夹”,并于2012年11月25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与现有技术相比,他发明的接线夹有三层防水圈,全部采用铁、铅和铜为原材料,不仅接触好,成本低,更避免了电瓶车出现电路短路、自燃等现象。
那年杨凌农高会,有人当场下了批量生产2000个的订单,可是由于没钱,无法进行大规模生产,最终只能放弃。
端着金碗要饭
从2008年开始,他投入了另一项发明,“一种高效无污染集成车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污染严重、噪音大造价高、使用成本高的问题。”
这是项技术要求很高的工程,尤其是涉及到变速箱、发电机、发动机和脚刹时,需要反复试验。经过多次请教专家、论证、试验,他的“高效无污染集成车辆”发明专利技术终于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这种专利技术就是用一种可以取代汽油和天然气的新能源,在汽车的发动机位上安装两个专利设备总成和CPU显示器。经过改装后,出租车等汽车每百公里耗能成本仅为10元左右,且无污染、噪音小,最高时速可达140公里,且对汽车的其它性能均无影响。
可是李永平只有技术,无法完成量产,老乡们说他是“端着金碗要饭”。他也真诚地希望与哪家企业合作,由他提供技术,厂家将其生产,使其早日服务更多的人。
首席记者宋雨实习生单子浈 来源:三秦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