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县官坝镇,有一个痴迷于发明的农民汪仁凡,他也是微型水稻收割机的初期研发者。 汪仁凡的这个发明源于长期困扰他的一件事:每到收割稻谷的季节,家乡都不太好请劳动力,而收割过程又非常依赖人力,因此,早年在外打工的汪仁凡每年都要为此返乡。
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父母和其他农民收割稻谷的劳动力呢?汪仁凡有了发明微型水稻收割机的想法。
2006年年底,汪仁凡毅然辞掉了工作回乡,花了20余万元购买器材,开始了他的发明路。
“人家有文化的人都研究不出来,你一个土农民一天不种庄稼,研究啥子机器嘛。”汪仁凡发明收割机的事情在官坝镇传开了,村民们都认为他不务正业。
“研制不成功,我不甘心。”顶着压力,汪仁凡把苦往肚子里吞,在第一代机器试验失败后,他再次投入10余万元购买设备进行研制。
2010年7月,“微型稻麦联合收割机”终于获得成功,其重量仅360斤,收割一亩地用不了一支烟的工夫,效率大大提高。
好事藏不住,2012年,我市一家农机企业主动与他合作,成功将收割机推向市场。
如今,汪仁凡发明的“微型稻麦联合收割机”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售到了东南亚等地。
“我们身边的物品并不是那么完美,只要你发现了其中的不足,就应该想方设法去改造和完善它。”汪仁凡说,自己能发明“微型稻麦联合收割机”,主要是发现了大型水稻收割机在山区应用的不足,只要勤动脑、敢动手,人人都能成为发明家。
通讯员 阳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