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六医睡眠中心主任张湘民 发明3D显微摄像系统
给自己做手术治鼾症
在很多同事眼中,年近六旬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睡眠中心主任张湘民是个“技术控”。去年,他完成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运用自己发明的3D显微摄像系统和高清电视为自己做了一场手术,解决困扰多年的鼾症。
发明立体显微摄影演示装置
张湘民介绍说,显微外科是现代外科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关键设备是手术显微镜,手术者必须经过专业训练,要求长时间固定头位,近距离对准并凝视目镜进行显微操作,这不仅使医生容易疲劳还常造成颈椎腰椎劳损。而进口的3D摄像整套装置结构复杂庞大,价格昂贵,不利于推广应用。
能否研制一种通用的外科手术立体显微摄像演示装置,而且兼有手术照明、3D实时高清摄像、录像、录音、显示及影像传输等功能,成为张湘民思考的问题。
为此,张湘民将自家储藏室改造成实验室开始了反复研究,最终组装出一套新型手术立体显微摄像演示装置(3D手术显微镜)。这套装置,是由3D高清数码摄像机、3D高清液晶显示器及调节支架构成,其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将3D高清数码摄像机原镜头前改装并加上带有显微摄像镜头及聚焦广元的显微适配器。手术者或助手还可直接调控或通过遥控器调控3D高清数码摄像机,即调控变焦、对焦和摄录像等。
经过近两年的测试和应用,这套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进口同类产品,并且价廉轻巧,操作简便。
利用两项发明自己给自己手术
“发明研制出来后,要在临床上使用才知道有无效果,我就自己当了小白鼠”,张湘民说,他首先想到了困扰自己多年的鼾症,能否利用这套发明自己为自己做手术?为了这个想法,他还研制出新的手术改良方法,同时又发明出一个新装置—舌头牵拉器。
去年7月,在大家的惊讶中,张湘民戴上自己发明的3D眼镜,配合3D显微摄像系统和高清电视,双手持射频消融针为自己进行手术,在局部麻醉下打开一条贯穿舌粘膜下的“隧道”,安装上舌头牵拉器,手术耗时40分钟,最终获得成功。
据悉,已有医疗器械厂家对这一发明感兴趣,预计通过审批后将进行推广使用。
暨大附一院神经外科副教授王海东
发明脑造通器
在脑中开通道
相比张湘民的发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副教授王海东的发明在普通人看起来更显神秘。他是脑造通器的发明人,借助脑造通器可在脑部“开安全通道”,降低了手术难度,也降低了患者神经损伤和发生脑水肿的风险。
脑袋里长了瘤子,需要开刀取出来,但是这种“开脑取瘤”的手术也让很多人闻之色变。去年10月初,42岁的患者张女士经过头颅检查发现,右侧侧脑室内有个大小约4.5×4.0×3.5cm的肿瘤,被确诊为脑膜瘤,需实施手术治疗。如果按照以往的方法,医生需要在患者头部开一个马蹄形的大切口,但这样有可能引起患者脑皮层的功能障碍,手术后患者也可能出现严重的脑水肿。
如何手术才能使患者损伤最小?王海东发明的脑造通器,就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利用球囊在颅内的脑实性结构中慢慢扩张形成工作通道,避免了以往电切割方式造成的神经、血管损伤。特别是对脑干出血、脑室出血、丘脑出血等传统术式难以开展的深部出血,这种方法更具优势。
据了解,脑造通器早在2011年便获得发明专利,这几年来,王海东一直在对脑造通器进行优化,从开始临床试验至今,他已经做了超过100例手术,均取得良好效果。他透露,脑造通器有望在明年上市,届时可向基层医院普及推广。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