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宁区采菱桥一个老巷子里,住着这么一位爱发明的达人,名叫陈卫星,今年已经62岁了,从来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却申请了多个发明专利,而且和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 陈卫星告诉记者:“发明专利申请了24个,授权了两个,公布了11个,其他的还在审查阶段。”
除此之外,他还申请了16个实用专利,其中一项也已经拿到了专利证书。
从劳动中路旁边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路上拐进去,就是陈卫星的家。院子一楼原来是厂房,现在已经都停工了,就随意地堆着些杂物。院子的围墙因为时间长了显得有些斑驳,让院子中间空地上的一台新机器特别显眼,陈卫星兴奋地介绍,那是他刚刚做好的净化供暖厨房,这个设计的发明专利证书已经从国家专利局寄出,估计这两天就能收到。
陈卫星介绍,除此之外,由于考虑到妻子的手一到冬天就会生满冻疮,在这个设计里,他想办法帮自己家里实现了供暖“烟尘不是要冷却的嘛,这里有水箱,水箱里的水在这里冷却烟,烟一下来就把水加温,温度就可以变成热水,家里洗澡、洗脸都能用,冬天室内可以取暖,一烧室内就有3到5个房间可以取暖。”
记者特地去楼上的房间体验了一把,的确感觉室内要温暖不少。陈卫星介绍,现在要控制室内的温度还是通过按机器上的按钮实现,下一步他计划和手机app结合,实现远程控制供暖。
陈卫星对这些发明都特别宝贝,因为每个发明从设计、到制图、到制作都是由他亲自完成,连外观的漆都是他自己一点一点涂上去的。“图纸做好之后送到市场上,市场上有专门折边的人,折好边以后我回来焊接,焊接好了以后再去喷塑,喷好了就组装。”
如果需要买配件了,他就让儿子在网上帮自己搜索,记者发现,在他家里,这样的发明创造还有很多,而每一样发明都解决了他生活中的小问题。陈卫星有气管炎,但是家旁边就是一个水泥搅拌站,大货车每天都不停地从门前经过,整个一条路都特别灰。
可是人总要呼吸新鲜空气,这该怎么办呢?于是陈卫星就设计了这个空气净化装置,管道一头就对着陈卫星的床头,另一头则经过客厅的净化装置通向楼梯旁的小花坛
陈卫星说,由于他有些哮喘病,这个发明很好地缓解了每天早上起来自己气喘的症状,也让周围的邻居对他刮目相看。
邻居邹忠平表示:“我们会买,要装一个,空气污染特别严重,特别灰。”
这让陈卫星很有干劲,他开始考虑,自己的发明是不是可以市场化?据了解,陈卫星以前从事机械加工工作,都是根据国外代理商的图纸再加工。但是因为2007年不幸遭遇了一场车祸,他一直休养在家。到了2011年,身体稍微好点以后,他开始琢磨,自己能不能像外国人一样,靠技术赚钱。“外国人给你做东西,先要签保密协议,然后价钱压到最低,好不容易做好了还要挑三拣四扣钱,那我要自己来做东西。”
从那时候开始,陈卫星的床头常年放着一份最新的知识产权报,看电视也盯着科教频道看,各种展览会他都去看:昆山、 成都、北京等等。 每天的生活就是做实验、画图纸、查资料、写专利申请。
由于申请专利很繁琐,要准备很多申请材料,申请通过后还要公示一年,然后再进行第二次答辩。陈卫星也考虑过找机构代为申请,但是一个专利就要好几千的代理费,他负担不起,于是他决定一切从头学起。“强迫儿子教,我大儿子在日本,不会就让他远程控制教我电脑。”
为了把专利卖出去,他开始关注更多的人需要什么发明。陈卫星的邻居邹忠平时是建筑工地的负责人,有一次他去南京出差的时候正好碰到城管在取缔露天烧烤,回来就跟陈卫星聊起了这件事。于是,陈卫星就设计了这个移动烧烤厨房,油烟都可被吸掉。
每次陈卫星有作品做出来,邻居们都会来一睹为快,听完他的讲解,他们都对他很佩服,但是对这些东西是不是真的有用却充满怀疑。
据了解,陈卫星以前也曾顺利卖出去过一个专利,但是因为买方自身出了点问题,一直没有把他的发明量产。对于现在邻居们的质疑,他很了解,但是并不想放弃。
与别人的怀疑相比,陈卫星最大的动力就是妻子儿子都一直非常支持他。“我两个儿子打工无条件支持我,技术上要查帮我查,要制图就制图。”
陈月星的妻子一直记得,当时他们结婚才两年,陈卫星就组装了当时村上唯一一台电视机,而且自己的丈夫电焊机、电动机什么都能修,她相信自己丈夫的能力。
陈卫星的很多发明专利已经公示结束,都没有拿到专利证书是因为他付不起每项3000元的专利审查费,因为现在老两口每月都靠加起来都不到1000的农保生活,为了不增加儿子的负担,陈卫星的妻子殷杏华也在努力想办法自己赚钱。“我要支持他,我还去饭店洗碗赚钱支持他。”
在陈卫星每天研究的时候,擅长针织的她也一刻都不闲着,因为很多妈妈都喜欢她织的衣服、鞋子、袜子,她每天都织着东西入睡,希望能卖出去一些,让丈夫能继续发明下去。来源:中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