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4年3月29日 星期五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厉害了!宁波发明专...  03/27
   第27届全国发明展览...  03/21
   贵州省有效发明专利...  03/19
   开鲁县农民发明新型...  03/1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  03/11
   北京:去年每万人口...  03/08
   “工人发明家”的创...  03/02
   中国国内高校和科研...  02/29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02/26
   上海每万人口高价值...  02/22
   2023年安徽省发明专...  02/20
   创建至少50家发明专...  02/15
   中国展团亮相中东国...  02/09
   “石家庄造”环卫装...  02/03
   2022-2023年“发明创...  01/31
   早部署早行动!岳阳...  01/29
   徽州区:2023年高价...  01/26
   法国初创公司推出全...  01/22
   中控技术获得发明专...  01/20
   我国国内有效发明专...  01/17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66 7320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工地发明如何走出“深闺”2018/09/21
    摆弄着“工地塔吊可编程控制器”,许可有些自得。他说,工作之余,就喜欢把玩这玩意,虽有敝帚自珍的味道,但乐此不疲。每每想到有一天,工友们能用上自己发明的这个新工具,他的心头就掠过一丝骄傲。这种心灵的感受,是许多工地发明家深藏内心的况味。
  遗憾的是,“定型化物资除尘除锈机”“全自动快拆件维修保养机”……许多出自建筑工地的发明创新,简单实用,成效显著,却大多“藏于深闺无人知”。
  工地发明家的困惑
  在简陋的工地车间里,“工地发明家”刘桂华展示了他的宝贝。按下按钮,一个硕大的滚筒开始自转。两名工人抬起一扇锈迹斑斑的防护栏,从滚筒一侧推入,另一侧,防护栏则缓缓挪出,不足5分钟,上面锈迹不见踪迹。这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青岛料具站内看到的一场演示。
  宝贝名叫定型化物资除尘除锈机,是刘桂华今年上半年发明的。“别小看这个机器,它的本事可大了。”刘桂华介绍,建筑施工用的大量网片、防护棚需要除尘、除锈,以便循环使用。依靠传统的人工方法清洁,劳动强度大、且效率低。定型化物资除尘除锈机可以提高5倍效率。
  谈及它的应用,刘桂华有些黯然神伤:“目前,此设备只有自制的这一台,既谈不上批量生产,更与广泛应用无缘。”
  而在现实生产中,这一设备大有用武之地。“仅我们山东分公司去年就有11500余套旧网片、5000多平方米旧防护棚、12100根防护栏等工地设备需要除尘除锈。”料具设备站副站长付超介绍,目前人工成本高企,一人一天得280元左右,按现在库存,日夜赶工6个人都做不完,亟待机器替换工人。“全自动快拆件维修保养机”是料具站工人熊金创等发明的另一项利器,这套机器可以自动清除脚手架等快拆件上附着的混凝土,并均匀涂抹机油,已申报国家专利。
  在感受着成功喜悦的同时,刘桂华和熊金创都有着一番失落。这么好的发明何时能够量产,惠及更多工地?
  大批工地发明“待字闺中”
  仅限于“自娱自乐”是大多数工地发明的命运。
  在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工地发明创新目录里,记载着振奋人心的结果。近年来,该公司工地发明达2000多项,仅今年,就有创新设计40项,其中申请专利2项。“非常强的实用性是工地小发明的共同特征。”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技术部经理叶建说,这些物件来源于生产实践,直击生产中的许多痛点问题,对提升生产效率、保障安全具有很强作用。“塔吊小车定位和垂直起吊警示系统”解决了塔吊高空“打架”的状况;“移动休闲驿站”满足了工人们工作间隙的各种需求;“活动板房污水收集系统”循环利用水资源,避免了浪费……“这些出自农民工发明家之手的发明,是许多专家不研制、市场买不到、生产急需的‘合手’成果,不少造价只有几千元,但它们大多在‘一亩三分地’打转,极少投入产业化运用。”叶建坦承。
  走出工地实验室到申请专利、再到大规模生产是一条漫长的路。显然,凭发明者的“一己之力”难以奏效。业内人士直言,中介机构转化发明专利,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成功,但评估费居高不下,囊中羞涩的工地发明家大多止步于此;另一方面,风险投资更多倾向于比较成熟的大项目,对于这些“小打小闹”很难“正眼瞧”。
  武汉工地发明家许可痛心地说:“由于缺少产业化途径,工地发明申请专利的少,能够投入产业化的更少。”另一名建筑鄂军发明家彭克难也有同感。26年来,他研制出了数十项小发明,节省成本上百万元,但它们大多只在公司内部使用。
  不能让发明“烂在地里”
  “用常规方法推动产业化耗时太长,但任这些发明烂在地里,同样让人痛惜。”叶建说,“这些成果如推广应用不够,既发挥不出其效益,也挫伤了一线工人的发明创造热情。”
  一项边做边试的拯救行动悄然进行。
  位于武汉市江夏区纸坊街的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工程装备科技公司,正成为工地科技成果转换的试验田。
  8月27日上午,记者走进该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正搜集整理全国200余家建筑工地的发明创新,根据价值大小进行批量化生产。塔吊定型化通道、塔吊防攀爬装置等工地发明,正在进行组装,不久以后,将分赴各工地一展身手。“意识正在提高。”该公司团委书记邢军介绍,他们公司去年成立,其任务是专利检索、申报和相关市场调研,促进成果转化。公司还立下“军令状”,今年,工地创新推广应用项目增加到20个。“任务是去年的10倍,可见做这件事情的决心。唤醒创新热情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唤醒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刻不容缓。”
  任重道远,但建筑鄂军的科技成果转化已有斩获。建筑工人田天涛欣喜地说,在工程装备科技公司帮助下,他发明的“塔吊小车定位和垂直起吊警示系统”,已申报国家专利,不仅在中建三局所有建筑工地推广应用,更通过工厂化生产,畅销全国,有效保障了塔吊施工安全,还获得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来源: 湖北日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3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