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您位于: 首页 → 新闻博览  
 新闻博览
   长江经济带发明学会...  07/01
   川庆钻探职工创新成...  06/26
   “土发明”打败“老...  06/18
   黑龙江省8项发明专利...  06/11
   2项金奖+13项优秀奖...  06/08
   中宏网:智能耀银河...  06/02
   艾晨光:用“小管件...  05/25
   行进中国|6297项发...  05/21
   空气中挤水!中澳科...  05/11
   2024年河北省知识产...  05/05
   内蒙古有效发明专利...  05/01
   中国发布丨去年我国...  04/24
   我国77项发明获日内...  04/19
   武汉一公交管理员发...  04/09
   中国学者研发集成规...  04/03
   截至去年底 河南全省...  03/31
   斩获重要专利 山西美...  03/23
   2024年全市高价值发...  03/14
   安徽每万人口发明专...  03/05
   河北去年高校发明专...  03/02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页次:1/371 741020篇/页
   
  浏览工具:缩小字体放大字体缩小行距增加行距 返回上一页 发布人:patent  我要发布信息
女副教授获诺奖,尊重的是首发独创2018/10/07
    一位59岁的大学女副教授,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今年科学八卦最热门的新闻。来自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唐娜·斯特里克兰,成为继居里夫人与格佩特·梅耶之后,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女科学家。

  从她的履历来看,人们遗憾地发现,她只是一名副教授,而且已经快退休了。在她自己的网站上,她只列出了6篇代表作。那篇获得诺奖的论文,她是第二作者,发表在《光学通信》杂志上。这份杂志的学术影响因子仅为1,在学术界众多刊物中根本不入流,唯一的好处就是发表快。

  有人把她获得诺奖称为运气,更多的人则表示不服气,认为她只不过是沾了老师的光而已。还有的人则从中解读出高校“论文至上”的弊端,以至于影响中国获得诺奖。

  这有一定的道理,反映了一定的问题,但并不是全部的问题。不是谁都是唐娜,在诺奖历史上,以副教授身份获取诺奖的在职科学家,是极为罕见的,用极为罕见的特例,来试图证明论文体系的无效,证明自己也是那个怀才不遇的高手,从逻辑来讲,是荒谬的。

  科学研究需要的是独创精神,独创精神来自于自由独立的人格。而中国科学家少的不是论文,而是这种自由独立的人格。论文至上,只是中国科学家缺乏独创精神的外在表现之一而已。

  所以,唐娜的故事既不能解读为运气,也不能解读为对“论文至上”的批评。唐娜之所以能够获得诺奖,根本原因在于对首发权的尊重。在那篇论文中,唐娜是第二作者。对于这项发明的评价,按照诺奖官方的说法,从此以后,激光成为了人们可以利用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医疗领域,造福人类。所以,为了表彰这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发明,唐娜也获得了诺奖。

  虽然她的成就远远比不上她的导师穆鲁教授。但她作为发明人,同样享有发明权。所以,哪怕她之后的学术生涯乏善可陈,被人们说成是“一篇论文吃一辈子”。

  诺奖的初衷,是为了表彰人类科学技术上有重大突破的进步成果,并不是对科学家的综合评价,而技术的发明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所以,一方面会造成某些声望卓著的科学家无法获得诺奖,另一方面则会出现唐娜这样撞大运的现象。这就是诺贝尔科学奖所提倡的首发创新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创新所需要的。

  对个人首发权的尊重,是维系科学发明创新的基石。人都有自私的一面,没有谁愿意让别人或者是“集体”代替自己在科学发明上署名。尊重首发权,正是对个人首创精神的一种尊重,也是对个人权利的尊重。首发权还只是这种精神的表现之一,其背后则是一套完整的对知识产权认可与保护的法律思维。

  这种精神,也是与诺贝尔本人一脉相承的。“炸药大王”诺贝尔正是依靠专利技术,成为富甲天下的发明家。没有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就不会产生诺贝尔,更不会有诺贝尔奖。从这个角度,应该更能理解为什么诺奖会颁给一个自认为很懒、一篇论文打天下的快退休的女副教授。

  本报评论员

  李晓鹏 钱江晚报

登一年送一年
免责条款 | 友情链接 | 系统管理 | 返回页首|
版权所有:发明专利技术信息网 ©1999-2024

网站联系邮箱 E-mail:hangzhou@vip.sina.com
信息产业部网站ICP备案序号:皖ICP备11003032号-6

友情链接                  
除尘滤芯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 您的位置